价值投资VS“市场认知”–一场很有价值的讨论
哈哈,首先声明下哈,我个人很敬佩唐朝兄,但我不是唐粉哈,理性的讨论能够收获很多,我很喜欢。
昨晚在雪球跟价值奇点兄有过一段讨论,价值投资到底要不要考虑“市场认知”?今天读了 @价值奇点 兄的文章《价值投资究竟要不要考虑“市场认知”?——兼谈估值体系进化与估值模型的演进》网页链接,同样收益良多哈。
我表明观点哈:我认为价值投资不应该过于考虑市场认知。
核心理由在于:市值=净利润*市盈率,我的重点是放在净利润上,而你的重点是放在市盈率上(就是奇点兄说的市场认知)。
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关注点,需要放在企业在未来是否有持续的竞争力,创造的利润是否为真?利润的预估是不是保守和可靠的,如果在这几方面心存疑虑,要么别碰,要么在估值上要留有安全边际,比如说打个7折。(这是自己给自己的估算打折,是自己无法精确的计算企业自由现金流时,给自己打折留安全边际。而不是依据市场给的折扣,这有本质的区别,有可能市场给的历史10年平均市盈率是17倍,而我们给自己打折的时候打了7折,刚好25*0.7=17.5,殊途同归。结果一样,但过程相差蛮大的。)
老唐的估值方法,在符合三大假设的前提下,大致是经受过市场考验的哈。为什么选25倍估值,也绝不是拍脑袋的,是根据无风险利率调整的,打折也不是为了打折而打折哈,更多的思想在于要留有更多的安全边际。
老唐估值法三大假设是:利润为真否?可持续否?持续是否需要投入大量新增资本?
当然,我也认为历史估值是可以参考的哈,特别是在打几折的时候,多一些依据。同时,其实老唐的估值办法,最重要的是他的三大假设,这是要求很高的,很多人应用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符合三大假设的前提,可以说A股市场上能够符合三大假设的公司,少之又少。
个人理解,如果按行业/个股的历史估值区间与未来市场认知给PE,是不是又回到市场先生影响企业价值的老路上了。万一历史估值区间是 50pe呢?
我们在估算企业价值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用以往市场的估值给锚定企业价值?
举个例子,恒瑞医药。如果市场在过去的5年,给一家公司的估值一直是70倍PE,难道您要以70倍PE做企业价值分析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奇点兄在文章里写道:
如果我们要保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只需要坚持“3年后PE估值只能小于等于25倍”这个原则就好了。就好像现在的新能源和医美,我从来不相信未来还能持续那么高的估值,所以我的估值模型中,他们3年后的PE最高也只能给到25-30倍,那自然就入不了你的买入系统了。
这点我是保留观点的哈,凭啥您PE小于25倍的时候,要考虑市场认知,超过30倍就不考虑了呢?这逻辑上说不通呀!
根据All cash is equal原则,其实就已经否定了市场认知。
市盈率PE只跟一件事相关:无风险利率环境。
至于打折或者高估,都是做估值时对企业利润转化成自由现金流的折扣和溢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弱,企业赚取自由现金流的质量和能力等等强相关;
所谓的市场先生的出价只可利用,不可作为评断。换个说法就是,假如这家公司不上市,没有所谓的历史平均PE,那咋办呢?
老马经济学也告诉我们,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至于价格什么时候回归到价值,他老人家没说。格雷祖师爷说,大概3-5年吧。
市场大部分时间是有效的,价值投资者之所以能取得超额收益,就是要利用市场那小部分的无效时间,不冲突不冲突哈。
其实我们的理念是接近的,区别在于有一些微调哈。关于您上面的第一个问题,3年的时间范围内,市场是否在我们投资的个股上会实现价值回归,3年后市场是否一定会按照25PE给予认同。在我这里其实,也蛮简单,3年后如果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如果我认为它创造的自由现金流都是真实的,那我就继续持有。因为我相信,低估买入,合理持有,高估卖出原则。大胆引用一下老巴的历史决策,之所以老巴买入优秀企业后,很长时间没有卖出,大致也是他认为公司估值并没有高估,没有得到市场认知吧。
我个人更倾向于侧重研究企业本身,找那些真正看得懂的公司。
我们研究价值投资的核心,到底是企业本身的价值,还是市场给你的价值。所以,归根到底,你是研究企业创造多少利润,还是市场给企业多少价格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不能无视市场,但重心肯定要放在企业本身。只有企业真真切切的创造利润,这个价值才能被市场定价。而市场定价的原理,是企业创造的利润和现金,国债等等资产的比较而来。总体而言,我不否认市场存在的价值,但由于不同历史,不同的无风险收益率等等条件下,研究历史的市场,对投资而言,可能是另一个方向的路。举个例子,数字货币,它不创造利润,只有市场给予的交易价值,所以他不是价值投资的可选标的。你也可以通过历史估值给它定价,但这不是价值投资。
换句话说,交易市场的存在不应该影响企业的价值。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即使股市明天关门,也不影响我拥有这家公司的股权的含义。越接近市场,越研究市场,反而可能越偏离企业本身。
那为什么银行,地产的估值这么低呢?医药长期PE这么高呢?
我认为以往为什么市场长期会给予这个估值水平,恰恰是因为以往所有参与市场的人,给予这家企业创造的利润的合理评估,而非PE的评估,其实是对企业真实利润进行了打折或者溢价。当然,这个市场给予的合理评估也许是对的,也有可能大错特错。这就是我们作为价值投资者需要努力辨别和分析的重点方向。
作者:老庄LZ
链接:https://xueqiu.com/6338952030/199445535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精彩评论
换句话说,交易市场的存在不应该影响企业的价值。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即使股市明天关门,也不影响我拥有这家公司的股权的含义。这段话我个人持有保留意见~
交易市场的存在,对企业价值是有着明确的影响的。
呐,咱们都投一百万出去,其他指标大致一样,您说,您愿意投上市企业还是没上市企业?
我个人会愿意投上市企业,因为,法律保障,流动性,税务等原因。
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哈~
另,上市企业在政策,吸引人才,法规等方面都明显好过非上市公司。
这应该算其价值的一种哩~
巴菲特的说法需要在中国做一定的调整哈~
个人浅见哈~
谦和兄最喜欢用经典,我们也可以从《聪明投资者》中找到解答这个问题的原话, 我把格雷厄姆老爷子的话归纳了一下
1、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一级市场股权投资者,一方面是二级市场股票持有者。后者导致投资者具有一种基于二级市场流动性的选择权。
2、这种双重身份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市场先生”择价,从而“贱买贵卖”增厚收益。所以单纯比较,双重身份的上市公司股权持有者,是优于非上市公司一级市场股权拥有者的。
3、但是投资者如果因为“市场先生”的错误报价而折磨情绪,甚至被误导为“贵买贱卖”,上述的投资者“双重身份”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
4、这里一定要理解,“双重身份”所带来的优势是一个期权价值,“市场先生”的报价仅仅是一个期权而已,投资者不必被迫接受当期报价,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决定是否“占市场先生的便宜”。市场价格并不包含估值判断的有效信息,市场价格的重要意义在于“被聪明投资者利用”,完成“贱买贵卖”的交易而已。
换句话说,交易市场的存在不应该影响企业的价值。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即使股市明天关门,也不影响我拥有这家公司的股权的含义。
这段话我个人持有保留意见~
交易市场的存在,对企业价值是有着明确的影响的。
呐,咱们都投一百万出去,其他指标大致一样,您说,您愿意投上市企业还是没上市企业?
我个人会愿意投上市企业,因为,法律保障,流动性,税务等原因。
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哈~
另,上市企业在政策,吸引人才,法规等方面都明显好过非上市公司。
这应该算其价值的一种哩~
巴菲特的说法需要在中国做一定的调整哈~
个人浅见哈~
谦大这是有点抬杠啦。巴神的意思,是说股价的涨涨跌跌,不影响公司价值啊。
你和老巴说的不是一件事,任何简单的一句话都要在语境里读,老巴是说,他赚企业的钱,而不是瞄准赚差价。你说的是,是否上市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对的,老巴说的是持有股权的思维,而不是真的有没有市场什么的问题,教育我们不要买来卖去,天天瞎折腾。
感谢你们的精彩讨论,学习到很多知识@老庄LZ @价值奇点
估值本就是一个范围,是利润考虑多点还是市场考虑多点,纯属个人体系不同而不同了。根据个人经验,低估当然存在陷阱,甚至陷入毁灭性的结果都有可能,但只要基本面无问题,还在增长,似乎远不及高估出现问题时候来得惨烈。在考虑增长的前提下,预留安全边际过高往往会错过很多的所谓“长期高估的大牛股”,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既要留下足够的安全边际还寄希望于未来公司高速增长数年,难度非常大,这个既要又要的概念类似于甘蔗两头甜,有可能做到,但不是一般人能完全把控的,至少我这样的低手做不到。
最忌讳的是,搭上了高估的快车,挣了不少钱,以为是自己能力分析到位,其实是搭上了时代大潮下的顺风车,比如医美、新能源等,以后呢,这一把结束后呢?以前也许30PE就高估,慢慢的大家认可了50PE也正常,后来100PE也属合理,合理吗,我也不懂额,反正我不买就好了。最怕这种思维惯性,所以我还是会按照净利润的模式来考虑,而不是市场先生。
核心还是建立自己的能力圈,最怕错误路上的超额奖赏,最终带来不好的后果。
我支持谦和屋的观点
同等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是肯定优于非上市公司股权价值的,这是经济学领域的共识。巴菲特那句话,仅仅是针对他那样的特殊个体,在理解与贯彻“股权思维”这个层面的一个比喻而已,并不是确定性的真理。
同等条件下,上市企业在公司治理、信息传递、市场流动性、估值有效性等几大方面,都是显著优于非上市企业的。上述每一个方面,过去几十年中都有无数学术界大牛,花了相当大精力,用大量理论模型和实证数据给出了他们的肯定答案的,这里面随便一扒拉,就是好几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中国政经界最知名的一代学者,比如易纲、林毅夫、杨小凯、许小年,好多最开始就是靠研究相关问题扬名立万的)。
如果真像部分同学这么极端地理解,那这一大堆汗牛充栋的实证研究,一大堆靠研究这个领域为生的专家都要下岗了,在我们中国都至少是几千份博士论文要被判定为无意义了。
净利润与市盈率的关系,利润与估值的关系,利润来自企业,估值来自市场。
都是高手,引经据典,深入分析,受益匪浅。关于“交易市场的存在不应该影响企业的价值。”,我理解应该是不影响企业的内在价值,也就是企业的正在发展的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当然,如果扩大范围,比如如谦和屋先生提到的上市公司的各种优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可以用可交易的股权吸引更优秀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也算是影响企业价值了。如果撇开这点,企业自身的发展趋势还是靠内在动力。无论是市场认知还是价值投资,最终的落点还是在企业价值分析上,这是最最基本点。这是非常浅薄的观点。非常荣幸看到你们的文章。
我的理解,打折是给净利润打折,因为你不知道多少净利润可以转化成自由现金流。
老唐的第三点维持当前盈利是否需依赖大量资本投入,但巨石的资本投入都是增加收入扩大规模的资本投入,而不是维持收入,巨石重资产,有息负债也高,所以按类似高杠杆行业打7折,25PE打折下来17.5PE合理估值,3年后盈利60亿*17.5=1050,525亿理想买点,今年的合理估值700至理想买点525,分批买入。方向对了就好,不细抠细节,核心还是企业的基本面$中国巨石(SH600176)$
-
用银行贷款买银行股赚取息差可行吗
银行股的股息率超7%,比贷款利率高,能从银行贷款出来买银行股吗 如今A股市场正上演着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些股票涨出天际,一些股票则跌入地狱。而要说现在什么股票最便...
-
为什么价值投资是最有效的投资策略——来自投资者心理和市场交易的经验研究
一、价值投资方法永远有效 在开始我的分析前,我想从定义上说明价值投资永远有效。所谓价值投资就是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股票,这个定义太完美了,完美的就像就像低...
-
关于经济周期的思考
关于经济周期的思考 来自Zliya的雪球专栏 为什么投资大师都不怕失去机会,耐心等待好价格?因为他们知道经济周期里的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就像天气里的春、夏、秋、冬...
-
市场有效、价值投资——论均值为什么迟迟不回归
来自敬畏知止的雪球专栏 近日在雪球今日话题看到《从行为金融学看市场的有效性》一文,作者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出“有效市场假说是可以区分为两个版本的,分别为:价格...
-
程欢:市盈率幻觉(一):1个局限
市盈率幻觉(一):1个局限 作者:程 欢 (2012-02-02 11:25:10) 在做投资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对企业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而在做定量估值分析时,大多数投...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