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造假案例之一:”庄家”与”资本运作”

 财务造假案例之一:“庄家”与“资本运作”

这个案例,是国内庄家们最常使用的所谓“财技”。

假设某国内上市公司,总股本1亿股,业绩较差,正常情况下可以取得每股利润0.1元,此时的每股股价5元,则市赢率50倍(5/0. 1=50)。此时来了一个庄家,相中了这家上市公司,并经过一段时间购买了40%的股票,即4000万股,每股5元,庄家总共投入2亿元(4000万*5元)。

接着,上市公司把一笔分文不值的劣质资产高价卖掉,假设劣质资产多卖了1亿元。暂时充当冤大头的买家往往就是庄家自己,则这笔买卖让庄家损失了1亿元,但让上市公司增加了1亿元利润,即每股利润提升1元,使每股利润达到1.1元(0.1+1=1.1)。如果上市公司的市赢率还保持50倍不变,则股价为55元(50*1.1=55)。此时庄家持有的股票市值为22亿元(4000万*55元)。如果庄家能在这个价位卖掉股票,减去当初投入的2亿元和卖劣质资产损失的1亿元,庄家最终获利19亿元,投资汇报率850%(19亿/2亿-1=850%)。

以上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做庄过程。当初庄家吃的亏越多,为劣质资产付出的越多,就能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从而庄家最终的收益就越大。实战中,过程会比较复杂,但本质上还是“空手套白狼”,也有人美其名曰为“资本运作”。但无一例外,庄家都是巧妙盗用了收入、利润、市盈率等概念和会计准则的灰色地带,将缺乏财务知识的投资者骗入局中,达到轻松获利的目的。

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充斥了一批这样的公司,搞不清它们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成天买这卖那地搞“重组”,吃小亏、占大便宜地搞“资本运作”,形成了这个“系”那个“系”。而被重组的公司,去年还是ST,或者市赢率几百倍,今年每股利润就可以弄到1元多,市赢率只有10来倍,把普通投资者给绕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你说,这种重组,到底将什么进行了重组?

 

财务造假案例之二:互相买卖

这个案例,是去年被揭发的美国上市公司一系列财务造假的典型一例,是电信运营商 和宽带网络运营商惯用的伎俩。此案例中一般有两个上市公司合谋造假。我们假设这两家公司,都是电信运营商,一个叫公司A,一个叫公司B。

故事是这样的:公司A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X,花了1亿美元;公司B投资建设了一个电信网络Y,也花了1亿美元。这时候,在电信运营业互相整合的幌子下,大家开始相互购买看中的电信网络。于是,公司A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B中买了网络Y,公司B花了10亿美元的高价从公司A中买了网络X。这样互相买卖一下,表面上看公司A和公司B都没有吃亏,但实际上,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将会如同魔法师眷顾,出现奇迹般的变化。理由是这样的:

对于公司A,投资网络X,花了1亿美元,卖了10亿美元,在当期形成9亿美元的投入产出差,而新买入的网络Y,完全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来进行长期摊销,假设为10年,则当年只需摊销1亿美元,最终公司A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对于公司B,以上逻辑照样适用,公司B也将多实现利润8亿美元。

这就是为什么公司A肯花10亿美元去买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公司B也肯花10亿美元去买另外一个1亿美元的网络。谁都不是傻瓜。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比较复杂。例如可能会有三家公司:A、B、C,分别有网络X、Y、Z。A买B的网络,B买C的网络,C买A的网络,互相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利益冲突,会更隐秘,更有欺骗性。如果不是特别的专业人士,只从财务报表上是根本察觉不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利润能如此简单地给创造出来,上市公司一旦尝到甜头,会对主营业务越来越没有兴趣;而且骗人的游戏一旦展开,就很难停下来,因为以后的9年中,每年1亿美元的摊销还必须进行,要想在今后保持高利润,就需要寻找更大的类似交易。但没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迟早要露馅的。美国安龙公司就是搞了上千家专门从事这种“自买自卖”交易的帐外公司,造假的窟窿越来越大,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最后来个一次总算账。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者可能会在短期内陶醉在虚拟的利润中,并满足股价的上涨,但长久而言,得到的好处是有限的,因为这些利润都是少部分内部人制造出来的,根本不会产生新的现金流,甚至现金流还是负的(因为只要公司账面上有利润,就必须支付企业所得税,这笔钱是要实实在在从公司流出去的)。真正无风险得到好处的是那些拿到高额奖金的CEO们和幕后股价的操纵者,这些内部人还能“先知先觉”、全身而退,把一个亏损累累的公司留给大部分还在梦中的普通投资者。

 

财务造假案例之三:非常规经营会计

这里所称“非常规经营会计”是指租赁,托管,承包,巨额亏损公司托管,出包,或租赁出去后,即使是全资企业,上市公司对该子公司核算由权益法变成成本法,以收到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投资收益;相反,关联方可以将一些优质资产托臂。出包或租赁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靠这些优质资产产生的利润扣除托管费,承包费或租赁费确认收入,计入其他业务利润,甚至作为主营业务利润,这些行为往往名为“租赁、托管、承包”实为上市公司贡献利润。

如某公司,该公司与主要股东××药厂签有2001年度为期一年的短期投资协议书,实际的投资款为2000万元,协议书规定投资产生盈亏按投资比例分成和承担,公司最高收益率不超过65%。根据该协议书,公司在2001年度收到此项投资收益1159万元,业已计入当年利润,占当年合并利润总额的47.27%(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为211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0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28%,并且2000万元的投资款带来1159万元的投资收益,年回报率高达57.95%,比正常的投资回报率高出许多。

 

财务造假案例之四:“掏空 ”(科苑集团)

大股东接力造假科苑集团两被掏空
2007年初,安徽省科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获得宿州市政府财政补贴5500万元用于弥补去年亏损,预计2006年公司业绩将实现盈利。政府巨额财政补贴使*ST科苑保牌有望成功,基本化解了“迫在眉睫”的退市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又一个造假的“惊人案例”也浮出水面。安徽省科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2000年包装上市后,就陷入了造假、圈钱“怪圈”。两任大股东“接力”造假,掏空上市公司后抽身退出,留下5亿多元银行债务的“烂摊子”。

包装上市招股承诺成空文

科苑集团的前身是位于宿州市的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原为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1995年,安徽省宿州科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其中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占95%的股权。1997年,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改制后,除了国有股权约占19%以外,其余的都是科苑职工的自然人股,其中,所长汪德荣个人占有近30%的股权。同年,安徽省宿州科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了安徽省科苑应用技术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上市时,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成为控股大股东,约占52%的股份。

科苑集团2000年上市时实际募集资金约3.88亿元。科苑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中说,募集资金将投入L-苯丙氨酸等7个项目,除个别项目外,全部是自主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中有列入国家级及省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的高科技项目,市场前景良好。

然而《招股说明书》的不少承诺成了“空头支票”:上市后不久,7个承诺投资项目,就有包括“动植物油脂及油脚综合开发新技术”这一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在内的3个项目,成了“空头支票”无法实施,涉及金额达1.4亿元,超过全部承诺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对此重大变更,公司称因“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技术竞争优势减弱”等原因所致,一笔带过。已经实施的4个项目中,有3个承诺投资额在4900万元左右的“高科技”项目也大幅“缩水”,投资额分别减少1100万至1700万元不等,其中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

记者采访了解到,科苑集团上市时所承诺的“高科技”项目,仅仅是为了能够达到上市的目的而采取的包装措施,既缺乏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更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和步骤。上市6年来,这些“高科技”项目非但没有给科苑集团带来收益,反而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已经实施的3个“高科技”项目花费1亿多元,一个虽已建成但没有投产;有2个虽然已经投产,但是一直在亏损。

现任科苑集团董事长吴立平说,上市时很多所谓的高科技项目只是在“炒概念”。募集资金项目变来变去,连我们自己都对不上号了。但每年还要硬着头皮做年报,要“自圆其说”。

违规炒股巨额资金化泡影

公告显示,科苑集团上市后,于2001年、2002年、2003年通过往来拆借给上海坤源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资金1.8亿元、1.78亿元、1.78亿元,截至2004年底,尚有余额17895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0%)未能归还。为此,深交所对科苑集团及其责任人进行公开谴责,称其对这些重大事项此前历年没有入账,也没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上海坤源是由科苑集团自己出资设立的投资平台,由科苑集团原董事长汪德荣一手控制,由公司原财务总监坐镇上海掌管。2000年上市之初,科苑集团就开始通过上海坤源进行证券投资,将巨额募集资金投入股市。统计显示,其投入股市的资金最多时接近3.7亿元,绝大多数是募集资金。

更有甚者,上海坤源还向其他单位融资炒股,融资额达2亿余元。2001年后股市低迷,科苑集团证券投资亏损严重。到2002年6月,其沉淀在证券市场中的约1.8亿元亏损殆尽。

为了弥补炒股亏空,科苑集团从2001年起开始向银行大量举债。截至2006年11月,公司银行贷款本息合计超过5亿元。公司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房产、酶工程技术中心大楼等资产,被一一拍卖。

为了弥补挪用募集资金形成的亏空,科苑集团在信息披露上大做文章。一方面隐瞒大额银行贷款和违规担保事实。另一方面,用虚拟在建工程、反复进行财务造假的手段来掩盖资金窟窿。如科苑集团募股资金项目之一的“年产100吨天然维生素E项目”,原计划投资4900万元。2003年年报披露完成投资4899万元,进度完成98%;规范后的2004年年报披露累计完成投资约3604万元,进度还是完成98%,就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在建工程投资额一下子大幅“缩水”近1300万元。同样的造假手段在其他几个项目中也都存在,已完工的项目投资额,年报披露的数字4年就有3年不一样,相差竟然在1000万元左右。

连环掏空上市公司陷困境

2002年6月,上海庆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庆安)投入1.1亿元,通过收购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自然人股东所持的科苑集团控股股东应用技术研究所77.39%的股权,成为科苑集团新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职工反映,上海庆安重组科苑时,汪德荣等人炒股已形成1亿多元亏空。汪德荣等人和上海庆安签订秘密补充协议,约定重组后不得对前任进行审计,不得追究前任经营者的责任,汪德荣等高管在拿到巨额转让金和以上承诺后,放心退出。

知情人士解释说,当时上海庆安接手科苑时打起的“如意算盘”是:股市大盘已连跌两年,科苑炒股的窟窿有可能通过股价回涨补回来。而在产业方面,毕竟科苑上市才两年,不会有大的损失。此外,科苑集团与上海庆安的医药和化工产业具备一定的互补性,整合起来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

但是事与愿违,在接手科苑的证券持仓后,上海庆安不仅没能挽回科苑此前炒股损失,且“窟窿越来越大”。2002年上海庆安派出5名高管进驻科苑,也未能如愿成功整合化工、医药产业,一年后高管陆续撤离。

为了收回自己的1.1亿元资金,上海庆安随后将所持的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的股权向银行质押,收回9800万元。而后,利用自己对安徽省应用技术研究所、科苑集团的控制权,与关联公司上海亚安、上海润安、上海翰亚进行了一系列造假交易,以拆借、受让委托资产等形式,形成了对科苑集团的欠款,后逐步计提坏账,疯狂“掏空”科苑。

通过上述系列关联交易,上海庆安从科苑集团“掏出”约2.5亿元,其中1.8亿元系与上海坤源炒股有关,填补前任大股东炒股亏空。到2006年底,*ST科苑这个名噪一时的“高科技”企业已经是连年亏损,面临暂停上市风险和退市危机,宿州市政府不得不出手相救。

 

 

财务造假案例之五:应收帐款与货币资金

2007年报公布前曾指控综艺股份流动资产大都可能是泡沫资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及存货大部分是虚构的,而其它应收款也实为大股东及关联方占款,亦即,综艺股份10亿流动资产中大部分资金去向不明,而且其主营收入及净利真实性也非常可疑。该司对此没有作出正面回应。

2007年报显示,该司2007收入6.26亿元,比上年微降1.17%;但净利增长176%,高达0.59亿元。“其它应收款”从年初的5.41亿元降至年末的0.72亿元,“短期借款”从年初的3.77亿元降至年末的1.24亿元,而货币资金从年初的2.25亿元增加至年末的4.27亿元。笔者严重怀疑该公司07年末4.27亿元货币资金多为虚构,该司过去就曾虚构货币资金,05年报偷偷地将虚构的货币资金转入“其它应收款”,而07年报反向操作,一看“其它应收款”藏不了了,又转回货币资金,笔者怀疑该公司通过资金运作方式虚增货币资金甚至虚增负债,且该公司主业虚盈实亏。

 

历史的今天:

赞 赏

    推 荐 阅 读

  • 资产负债表简析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通常为各会计期末)财务状况(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编制,...

    资产负债表简析
  • 陈立峰:预收账款与毛利率的关系

    我们的目标是选择一个优秀的企业,并且与这个企业一起成长,这是投资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没有优秀的企业做保证,那么投资的收益也就很难说了,在分辨企业的时候,毛利率是一个非...

    陈立峰:预收账款与毛利率的关系
  • 林园:股市的本质,就是投资中国最赚钱的企业

    1、股市这个行业,时间一定是最主要的。我们追求复合增长,慢慢来,别急。 股票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交易平台。投资股市的本质,就是你投资中国最赚钱的企业。 投资的第一重要性就是...

    林园:股市的本质,就是投资中国最赚钱的企业
  • 证监会是这样稽查财务造假的

    近年来,证监会相继查处了“绿大地”、“万福生科”、“天丰节能”等多起IPO财务造假案件。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此类案件财务造假的手法多有相似之处,都是采用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虚增收...

    证监会是这样稽查财务造假的
  • 财务知识一点通系列之十六:业绩拐点要当心,抽丝剥茧识舞弊

    编者按: 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从财务视角读取事物本质,并借此增加投资成功率,是投资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为了帮助投资者提高财务专业知识水平,提升财务分析和判断能力,深交...

    财务知识一点通系列之十六:业绩拐点要当心,抽丝剥茧识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