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语录三
看完李杰(网名水晶苍蝇拍)的《微博投资感悟》系列,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实在是精彩无比!所以把部分精彩语句摘录整理在此,以供飨食。
================
股市上赚来的钱,要么是靠智力要么是靠毅力,想赚大钱基本上要兼顾智力和毅力;在股市上亏掉的钱,要么是因为小聪明要么是因为小性子,兼顾小聪明和小性子可以成功亏掉最多的钱。
格雷厄姆曾说:“买股票最好是像在杂货店里买东西(精明的挑挑拣拣)而不是像买香水那样(被美誉冲昏头脑而不计价格)”。巴菲特又告诉我们:最好的公司是让人即使多花钱也心甘情愿(就像香水),而不是毫无差别可以随意砍价和更换的(比如杂货店)。在我看来,这2者的结合其实就是投资的奥秘。
这2句中,后者告诉了我们该瞄准的高价值目标是什么,而前者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下扣扳机最好。很多人可能会怀疑这两者是否存在重合的可能?其实如果将一些已经被证明的好公司好股票做一些回顾,会惊讶的发现不但“可能”,而且“常见”。只不过,拾起这种机会既考验眼光也挑战人性。
一个大官倒下,往往一批商人陪葬。政治这事儿我不懂也不想懂,但投资上对于这种事儿还是需要一点儿“觉悟”。那些长袖善舞的商人,手眼通天赚钱轻松又光环围绕,他们的企业经常创造短时间快速崛起的“奇迹”。但这种人我向来避之唯恐不及,因为政商结合向来是魔鬼的契约。
骗子都是心理学大师,老实做事的人却往往不是对手。不管往哪个方向,激进总是更容易受簇拥。操纵大众的腺体比唤醒大众的思辨即容易万倍,又成效显著万倍,怎能不引无数投机者竞折腰?社会学领域尤其不相信快意恩仇,只相信严谨缜密。痛快一下容易,但快的里面往往就会跟着痛。
优秀投资人的特征就是在没有重大操作意义的时刻善于忍耐,但当这一刻出现时却又具有非同寻常的行动力。有所不为可以避免无谓的亏损,但要盈利还必须有所必为。
通常人们认为,对于不同的股票选择代表了能力的高低。但其实更说明问题的往往是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对于同一只股票和公司,是在哪个阶段被你选择看好或者远离的。不同股票的选择往往是方法论或者价值观上的差别,未必有高下之分。但同一个东西在不同阶段的选择和动作,那就太说明问题了。
最近朋友小聚中碰到个会计高手,闲谈中得知我是做投资的,他吃惊的问:你还敢做股票?你知道吗,我干会计20多年了,玩股票都经常中招。我笑笑说,理解。没好意思说的是,会计在股市中其实真没什么优势,而且如果秉持着“查账思维”来看待股市,那么反而是一个麻烦。投资需要财务知识,但那不是关键。
投资人不一定要是会计高手,不一定要是业务专家,没必要是金融学历,更没必要手眼通天。但一定要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一定要习惯面对不确定性,必须要掌握企业分析的方法论,必须理解市场定价的复杂和内在逻辑。正确的投资必然是快乐的,如果投资让你不快乐,就要找找问题在哪里。
在投资中与企业应该保持多远的距离是个问题。如果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过于敏感,则很难想象哪个公司能够真的实现长期持有,因为以一个5年以上的周期来看企业的经营很容易出现阶段性的负面因素。但与企业离的太远,虽然忽略了杂波的干扰,但也可能忽视了危险情况出现的端倪。这个度的把握确实不简单。
“追求卓越”在实业而言大多意味着勇于创新、打破常规和实现对竞争对手的超越。但对投资而言追求卓越却可能更强调坚守原则、注重常识和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贪婪,两者一样困难却困难在不一样的地方。投资人的卓越业绩可能首先要以坦然接受阶段性的平庸为基础,试图任何情况下都优秀本身就是陷阱。
真正的竞争优势是非常难以被模仿的,那么它也意味着也非常的难以被建立,那些试图建立起壁垒的公司就必然不可能“短平快”。那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这些公司努力构建壁垒的漫长过程中,资本市场也许经常会不耐烦,投资人对此的不同态度反应了基本投资价值观的差别。
单纯的竞争优势和规模扩张都是相对容易的,但具有竞争优势的扩张却非常困难。因为竞争优势本质上是更容易出现在特定范围和领域,但业务规模的延伸却很容易让其超出优势覆盖的范围。这是一个让人挠头的矛盾,因为护城河和增长都是价值创造所的重要因素,也因此真正的高价值企业注定是稀少的。
因此有2类企业特别值得关注:一种是进入壁垒极高容易产生差异化,并且其业务潜力将长期膨胀的;另一种是虽然不存在真正的竞争优势,但其市场极其广阔并且即便很小的份额占有也足够成为大市值企业的。前者属于典型“小强”,最终是细分市场中的霸主;后者则是大市场中经营效率最优秀的标杆性企业。
从基本功到方法论再到品性和思维方式,是从“术”到“道”的过程。但不幸的是,很多人盲目崇拜“道”而轻视“术”,却不知真正的道是来自术的积累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自然过程。没有厚实的基本功和系统的方法论而夸夸其谈所谓的“哲学、艺术、品格”,靠漂亮话和唱高调博眼球,实乃不学无术和投机取巧。
金庸像巴菲特,厚重如山岳穿过千百年依然屹立不倒;古龙似摩尔.李,惊艳如流星划过天际。少年时最爱看古龙,后来慢慢更喜欢读金庸。但对金庸的喜爱是出于对那份厚重气息和笔力磅礴的欣赏,对古龙的难忘却似乎是骨子里沉迷那种淡淡的优雅和无奈。金庸出佳章,古龙创绝句。
投资最常见的悲哀有三种:高位接炸药包,草率扔掉大牛股,地上白给的宝石不知道捡。三种悲哀的共同点都是一样的:不明白投资获利的基本规律,不知道如何分析企业价值,不理解市场定价的基本原理。只要这三大认知还存在重大的空白点,那么这种悲哀的继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这几天(13年6月)股市一下跌,立刻满屏都是“宏观经济”了。纯论经济问题的讨论倒也无妨,但动不动就为当前的行情去找点儿“合理性”就没劲了。危机论从来都受欢迎,在股市下跌的时候就更是容易博得满堂彩,其实这也是门生意。但投资人要想从这些高谈阔论中找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可能是注定要失望的。
现在的市场(13年6月)不断创新高的有之,再次创下新低的有之,始终在做俯卧撑横向运动的有之;传统意义上最深度价值的不少,所谓的成长视角的选择也很多;相比过去现在的行业分布真正是多元的,流通盘规模也足以支撑各种资金规模的玩家…其实这才是一个真正有趣的市场。
能预测到公司的利润在未来能不能有“绝对值”上的增长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仅仅这样就足够了的话,那么股市的投资至少能简单一半儿。对于“基本面”的理解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收入利润的会计层次,而没意识到价值周期同样是基本面的关键一环,那么频频出现“对市场的愤怒”就不足为奇了。
市场先生的智慧和癫狂,其实就是千万个个体的集合共同塑造的“大人性”,又由于地球人都一个德行,这也是为何不同的证券市场在我看来其共性远大于差异性的原因。人性的复杂和经营的不确定性共同造成市场短期的难测,但“成功的少数派”的存在和对价值规律的共识,又决定了市场终将回归其价值中枢。
有个有趣的现象,在对散户和大众的描述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其“善良、可爱、单纯、可怜、缺少保护、需要(人、制度)来拯救”;而另一种的评论却往往是“不理性、盲目、冲动、缺乏专业、自寻烦恼、只能自救”。前者以各类专家学者的“股市良心”为主,后者却多来自成功的投资家。
最初我们需要依赖脑袋的正确,但最终还是要靠屁股把它变为收益。没有脑袋的屁股是碰大运的无头苍蝇,没有屁股的脑袋是患得患失的纸上谈兵。
人们总是为逝去的5年懊恼后悔,只有少数人为未来的5年规划目标并筹备和持续努力。做不到可能有几种原因:1,根本没有规划未来的意识,习惯了走一步看一步;2,有意识但是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始终焦急而彷徨;3,有清晰的规划但缺乏执行力,凡事习惯了找借口和等要靠。人和人差距的由来从来不神秘。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自由?从物质上而言不用再做不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了。但精神的自由其实才是最难的。那首先需要较厚重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阅历为前提,除此之外对复杂问题的思辨和精神深处的独立、不盲从和洒脱往往更重要。不得不承认,所谓自由,其实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永远都是个奢侈品。
===============
===============
投资上有两种悲哀:第一,总是试图用一种投资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解释所有现象,唯我独尊容不得其它人和方法;第二,总试图找到一个完美的投资方法,意识不到得失的必然,于是左顾右盼患得患失。第一种人成为了偏执狂稍不如意就批判市场以真理自居,第二种人变成墙头草永远都不能坚定一次。
《大国重器》代表了我国工业化高端领域的突破和努力,这种工业精神是可贵的。而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片中谈到的领域和代表企业却鲜有大市值公司。这其实反映了有趣的现实:商业价值并不总与社会价值或者国家战略安全价值一致,高精尖工业品的商业价值往往还不如矿泉水和空调。这既不奇怪也不矛盾。
高估值低估值都是表象,价值周期、生意特征、可确定性上的不同才是根本。取某一时段的估值差来看问题意义不大,选择溢价还是折价的倾向本身也不代表投资上的优劣之分。但是理解溢价与折价的基本原理,却是判断“错误定价”的基本前提。否则,成长陷阱或价值陷阱迟早会不期而遇。
投资的世界里单谈任何一个独立的“点”都没啥意义,否则投资就不会那么难了。护城河不等于业绩增长,业绩增长也不等于投资价值,投资价值不等于业绩前景要好,长期投资价值更不等于短期必涨,短期涨了还不等于验证了正确的投资逻辑…把这些糊涂账都弄明白了,投资才算是入了点门。
很多投资语录喜欢谈境界,但我认为境界这个东西要慎谈。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在基础不扎实的时候大谈什么境界是扯淡啊。投资这条路可以夸夸其谈,可最终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没境界也能赚钱,没起码的知识和方法论那可是能赔掉底裤。境界最终是修养、品性和价值观的自然结果,急不得。
在选择股票的时候,我有一个小邪门歪道,就是看看我的队友是谁,反对派又是哪些人。一些时候我对一些公司和时机并没什么感觉,但这个公司的支持者大体是一个什么投资素质和水平倒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如果你发现自己热爱的公司后面跟着一大队的“雏儿”,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推进可能会让未来有更多的新玩法。但对我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区别,我的投资方法也想不出有什么需要与时俱进的。因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规律不会被证券制度或者新的工具所改变。其实我看到的是,有能力的人根本不需要那些东西也早已成功,而未掌握根本规律有再多的新玩法也是枉然。
在生活中,孤独可能是一种无奈。但在投资中,孤独却是一种品质。寂寞只需要呼朋唤友吃喝玩乐即可消解,孤独却呼唤的是一种同频率的心灵感应。孤独是投资的一种常态,从忍受孤独到享受孤独,也许是一种成熟也许是一种习惯,也许兼而有之。它带来心灵的沉静和思维的通透,而盈利只是它的附带品。
突破投资的那层窗户纸儿需要一些缘分,让投资从理念落地到有效的方法论需要持续的勤奋,而将各个重要的知识点融会贯通避免偏执又需要点天分。这三个条件每一个都可以筛掉一半的人,三轮下来大概还剩12.5%左右。所以说,股市里长期来看只能有1成左右的赢家,实在是太合情合理了。
股市不缺乏荒诞,但不代表自己看不懂的东西都是荒诞的。投资人的工作和价值就是去识别哪些是自己看得懂、把握得了的机会,哪些是无法理解的现象和不愿承担的风险,如此而已。天天这个泡沫那个荒谬的,是股评师的工作。我们可以不参与,但没必要叨逼叨的拿自己的准绳和能力圈作为唯一真理。
这是个键盘英雄和网络圣人扎堆的时代,装b的最高境界是自己都被自己的演技感动了。看微博就可以轻易的理解为啥大多数人在股市里会死翘翘——听风就是雨、偏激、缺乏自控力、毫无思辨能力、永远推卸自己责任、喊得和做的不一致、眼界狭窄…集体智慧or乌合之众,取决于每一个个体的素养。
投资中找到合适的对象讨论是必要的,但不要陷入辩论中——辩论的目的是说赢对方,而讨论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思维盲点;辩论注重技巧(回避锋芒、偷换概念、煽动性等),讨论看重的是实质;辩论往往是已经有结论和立场而去寻找维护面子的理由,讨论则是持着开放性的态度寻求更深刻的认知。
人生的几件大事儿:生活上找对人,事业上跟对人,投资上看对人。对一个,保底。错一个,遗憾。全对,阳光灿烂。全错,生不如死。
-
水晶苍蝇拍:一个职业散户的4年投资感怀
作者注:谨以此文纪念自己过往的小小投资历程,也献给所有已经、准备或者希望开创属于自己的投资人生的同仁们,祝愿大家都实现自己的梦想。(2010年11月19-22日)  ...
-
李杰语录六
看完李杰(网名水晶苍蝇拍)的《微博投资感悟》系列,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实在是精彩无比!所以把部分精彩语句摘录整理在此,以供飨食。 ======== (十八) 某种程...
-
浅谈估值、企业分析与投资体系(下)
原文地址:浅谈估值、企业分析与投资体系(下)作者:水晶苍蝇拍 请问您几个问题,非常希望能得到您的观点分享,谢谢! (1). 关于企业分析,在纷杂信息中提炼观点,之后...
-
微博投资感悟(二十)
来自水晶苍蝇拍的雪球原创专栏 原文链接:https://xueqiu.com/1449612549/104467486 以下文字摘录自17年10月到18年3月的微博杂记: 投资这个活儿说到底就是判断事...
-
水晶苍蝇拍微博问答:是什么因缘让您对“复利”突然恍然大悟(含推荐书籍)
悟空比特币 2019-03-07 22:24 提问 您好,很巧关注到您的微博和书,甚妙。想请问您关于投资的问题: 1,是什么因缘让您对“复利”突然恍然大悟,并且自此建立对复利的认知和信心...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