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语录四

看完李杰(网名水晶苍蝇拍)的《微博投资感悟》系列,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实在是精彩无比!所以把部分精彩语句摘录整理在此,以供飨食。

 

===========

 

任何一个最后被事实证明的伟大企业,回顾其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灰暗的时刻:无论是当期业绩的低迷,还是业务面临暂时的困境,又或者公关方面的危机等等。这种时候,对投资人最重要的可能是公司到底有多值得信赖?它的置信区间有多大?无法信赖,就无法在它暂时性困难时选择坚守,更没有最后的收获。

 

有网友问【怎样判断是否暂时的危机】,我的看法:1,从长期供需格局来看,是否依然处于需求增长的初中级阶段而进入壁垒越来越高;2,从竞争格局来看是否依然持续拉大与对手的差距;3,是否具有渡过危机的物质基础;4,能否客观看待危机并正视其中的危险和机会;5,管理层的信誉和能力是否值得信赖。

 

世界上90%的人相信一个事情不是因为它是真的,而是因为他愿意相信。操纵大众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被操纵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智慧的。芒格说:在拿着锤子的人眼里整个世界就像一根钉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与完整的真实世界到底有多高的契合度,取决于那个锤子有多难放下。

 

能跳出自身视野局限性看问题的是能人,能跳出大众思维局限性看问题的是强人,能跳出时代的局限性看问题的是伟人。不管冲破哪个层次的局限性,可能都需要放平自己、保持高度、找对角度并客观理性。

 

投资人更需要有历史感,而我个人觉得,所谓历史感首先要有“整体感”–不被碎片化的表层现象所迷惑,而是从更高的角度更全局或者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陷入狭隘的细节中。芒格说对一个投资人而言,多读历史类哲学类的书可能比专业书籍更有用,这虽有些夸张但确具有深层的意义。

 

虽然企业研究力图寻找确定性,但确定性永远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确定性则是绝对的、持续的。这2者看似矛盾,实际上确定性研究圈定符合特定标准的“对象”;而不确定性带来的市场分歧、定价偏差和收益概率偏差,提供了“时机”。前者是瞄准,后者是扣扳机,2者结合正是投资艺术性的重要表现。

 

有异常优异经营历史的“伟大企业”是很多人热衷的对象,但决策前可能需要考虑几点:第一,其历史业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大环境是否依然具备还是发生了长期性的变化?第二,完美的经营绩效还有提升潜力吗?或者甚至有下降隐患?第三,市场对其的长期预期和估值中枢有无变化可能,方向是什么,为什么?

 

以普通人的智慧很难预言哪里是顶和低,但应足够判断出是否够便宜或者太贵;以普通人的智慧也许说不清最最高明的策略是什么,但至少应该知道最愚蠢的事是哪些;以普通人的智慧肯定把握不了所有的机会,但总可以把握到能把握的机会。放弃天才思维,发挥普通人的智慧,很多事情就会变简单。

 

熊市总是馈赠厚礼,但大众永远不领情只怪它耽误了自己的美梦;牛市终于带来美梦,大众眉开眼笑时却忘了再美的梦也终有醒来的那刻,且梦得越深就换回越大的失落。

 

一个真正的好公司往往具有卓越的战略意识,它对于行业大趋势的洞悉、自身能力差异化的诉求、未来要实现的目标定位和具体实现方式的筹划,都不亚于一部精彩的商战大戏。投资于这种公司,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投资的美感。且这种实践过程对于投资人的启示,往往是MBA课程所不能比拟的。

 

真正的竞争优势必然是有所取舍并得以在某方面聚焦形成不对称优势的结果,那种面面俱到的追求只能导致患得患失和最终的平庸。这种取舍和侧重本身就体现出企业家对于行业发展和商业竞争最关键因素的理解,通过公开渠道释放出来的这类信息对投资人是最高价值的,但也是最考验投资人自身综合素质的。

 

在一个同学群里逛了下,看到正好在讨论股票。看完感受是,1,各种技术分析现在已是股民的义务教育课程了,且普遍自信都已拿到了大学以上文凭;2,政治家兼经济学家为多,从国际形势到热钱资金流向都尽在掌握;3,不乏全能型选手,一个人可以盯着44个板块…真是股民文化代代传。

 

房价精确涨跌预测那是上帝的事儿,但不妨碍我们简单测算:以北京房价3年内再涨1倍既2.5万均价上升到5万均价,100平是500万,首付2成需要一次性100万支出,贷款30年每月还款2.5万。用常识来看,几年内能支撑这种需求的“刚需”有多少呢?“刚需”其实是个营销概念,经济学上有这个概念吗?

 

具有投资属性的东西其价格往往不简单等于“真实需求”。如股价有时是内在价值驱动的,有时却是估值提升驱动。价格构成中,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供需”还是“投资”值得思考。从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已经近30平来看,这些年的总供应并不少,“被平均”的恰恰是刚需,也反证了主要矛盾是投资。

 

很多人认为小公司太危险,大蓝筹最安全。真的如此吗?30年间的榜单已经沧海变桑田。柯达、松下、索尼、克莱斯勒、米高梅、雷曼兄弟…在商业的世界里,“不进则退、不慎则衰”是一个对大小企业都一视同仁的铁律。真正的安全是来自生意特性、竞争优势和优秀的企业家,而不是当前的市值或者营业规模的大小。

 

很多人总认为只有完美才是有价值的,什么管理不完善所以不能投资,什么体制还有障碍所以不能投资,什么竞争力还不是天下第一所以不能投资。其实恰恰相反,投资的收益主要是来自“增量”,一个极其完美而成熟的东西反而不是高价值的,恰恰是不成熟走向成熟,不伟大走向伟大的过程,才是高价值的。

 

投资的关键是搞清楚,什么东西可以从弱小而“必然”壮大起来,为什么它可以从弱小而走向强大?坦率讲,这种洞察力需要一定的历史观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为基础。但犯“完美综合征”的本质,其实是不理解投资回报的原理而刻舟求剑的结果。这不仅在投资领域,在社会和国家发展理解方面也一样。

 

所有的优秀终将成为过眼云烟,但这不代表优秀本身将失去意义,因为投资并不需要伴随到“海枯石烂”,可以只选择最美好的年华。这与研究失败的原因并不矛盾,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否则总在陷阱边儿上打转。然后也要知道都是怎么坏事的,保持谨慎客观,才能构成完整的认识。

 

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说,理解了“溢价折价的本质”之后很有点儿所谓“从猿进化到人”的感觉。市场短期的波动经常让人迷茫,但其长期的定价机制却异常精明。市场对于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不同生意特性、不同优势程度的差异化定价,就像社会对于不同年龄段、职业、资历的差异化定价一样精致而迷人。

 

如果投资只是把估值排列组合一下,那么真是傻子也可以做的工作。回顾历史有几种情况:当时看估值贵后来长期大牛,当时看估值低结果一直跌,当时看估值高结果真大跌,当时看估值低结果真回归大涨。估值是个结果而不是原因,原因在于当时定价是否真的大幅偏离价值。但何谓价价值呢?这才是含金量。

 

谈到估值溢价我发现其实来来回回还是2年前那些问题。溢价=高估值?好吧,同样是08年大底,一个是10Pe另一个是20pe,后者比前者(及大盘平均水平)溢价了100%!后者算是高估值吗?把估值=pe,把价值=当前估值,安全边际真的这么简单?不理解溢价的原理,能真理解折价和泡沫的原理?搞不懂。

 

从2年前开始研究溢价机理的时候我就说,搞清楚溢价的原因就是为了更好的避免泡沫,并且能更好的在合理价位买入优质的生意——而不是在涨起来以后再哀叹“怎么那么贵啊?”可笑的是,如果我说要理解折价和低估值的背后含义(其实就是溢价的反面)就会很有“格雷厄姆范儿”,可这根本是一个道理。

 

我曾经想,到底什么才能解救大众?一个超级牛市?一个开诚布公的股神?一个完美的制度?最终答案是,什么也拯救不了。或者这样说,让大众都轻松的从股市中赚钱这个目的本身就是“反人类”的,如果实现那么人类社会只会从此一路倒退。那些对大多数人赚不到钱做痛心疾首状的人,其实自己还没走出糊涂。

 

因为大众的人性总想比价值的酝酿快些,比其它人挣的多些,承担的波动小一些;既不具有发现价值的智慧,又缺乏逆大众坚持的勇气,还总喜欢找外部的借口。所以只有很少的兼具3个特征的人才获得了救赎:1,真正具有智慧的人;2,能够克服人性弱点的人;3,自审和自知之明的人。

 

真正投资大师的“长期投资”既是最终结果上的奇迹也是以年为单位的阶段性成绩的出色,在他们那里“长期”其实是一直持续优秀所结出的复利果实。而在国内一些“价值投资人”这里,长期投资却成了一块遮羞布——他们对多年的业绩差劲心安理得,总幻想着靠一个超大牛市来一步登天。

 

“长期投资”根本就不需要强调,它是投资在逻辑上的一个自然结果。但长期投资绝对不应该导致每一个阶段周期的差劲,因为这完全是违背复利原理的。市场的波动具有偶然性没错,但总不能年年偶然吧?一旦“看长期”成为一个被强调的口号,往往说明他既面临现在的大麻烦,也最好别对未来太高期望。

 

我觉得相信长期投资的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乐观的(即使在细节上非常谨慎),很多人对未来是根深蒂固的恐惧。其次这也需要对价值与估值的关系、溢价与泡沫的区别有所研究,而不是简单的“比价”。便宜货也很好,但这种模式带来的麻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多,这是我的体会。

 

不同的思维很奇妙。如我看一个错过的大牛股会想为什么会错过?是否通过它认识到了新的东西?这东西到底有没有可能变成我的菜?而有一些人则认为“我错过的都是错的,这都是市场发疯和不理性的结果,因为它不符合我认定的理论”——但为什么,你会认为自己那点儿学识已经参透了投资全部的奥秘呢?

 

市场确实有犯错的时候,对待市场的错误我觉得有自信的人应该是欢呼雀跃的,就像巴菲特说一个青春萌动的小伙子进入了女儿国的感觉。但为啥有些投资人一边坚定的认为自己戳中了市场的错误,另一边却对于市场尚未眷顾自己那么愤愤不平牢骚满腹呢?这是否反而是某种浮躁的表现呢?

 

我还是那句话:即使是100%的真理,也不会是唯一的真理。投资的世界里不会有哪种方法成为“垄断者”,各种方法都有明显的利弊得失。投资人应该怀着开放的心态,做自己最认可和理解的就好。不要因为短期的净值变化或意气风发牛逼闪闪,或忿忿不平形同怨妇——否则恐怕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对绝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而言,其实谈不上洞察力和天赋这么“奢侈”的东西,因为起码的概念和基本功还不具备。而对于少数具有专业素养也较努力的投资人来说,在企业分析层面大家所掌握的信息其实都差不多。这时候拼的确实是商业洞察力和对价值大规律的认识了,这可能算是自我修养的高级阶段。

 

投资的自我修养应注重三种思维习惯的培养:第一是本质思维,即看事物多从根本规律及本质特征出发,避免迷失在表面现象和细枝末节中;第二是概率思维,即理解确定性与赔率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分主观和陷入愚蠢局势;第三是辩证思维,即从事物的两面甚至多面性思考问题,避免一根筋儿和绝对化。

 

其实日常生活中这3种思维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说要理性,那么理性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这3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一个理性的人更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具有历史视角,更明白成败中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更懂得事物多面性所带来的复杂影响。投资,不过是日常习惯的延续罢了。

 

==========
==========

 

很多人忘了,护城河只是价值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比如公共事业公司往往具有更强大的护城河。护城河只是“保护”作用,真正的城堡则是“商业价值”,两者结合加上错误定价才是“投资价值”。好生意一定是符合dcf三要素原理的(创造现金、高持续性、尚处于价值周期的初、中阶段)。

 

什么是商业价值?我看就是企业对客户创造的利益的货币化。所谓商业洞察力,就是搞清楚:1,客户是谁?有多少?2,为客户创造的利益有多重要?有多大?3,客户利益是否能转化为货币?4,这个过程的可持续性?5,潜在机会与风险的配比有多吸引人?这种洞察领先市场的程度,与收益空间成正比。

 

什么是“道”什么是“术”?道,是总体的原则和最基本的规律;术,是各种针对性的技术和具体的解决手段。投资只有道而无术,完全是坐而论道,无限接近于空谈;只有术而无道,容易迷失在专业技术崇拜的迷宫里,越做越空虚而身心俱疲。对投资而言2者都是必需品,必须兼修,不可偏废。

 

如果把每个十年里最经典的电视广告串联起来播,可能就是人类社会生活水平进化过程最好看的历史书了。多少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被时间这把杀猪刀夺去了性命,所以多看看以前的广告,对于投资也是有好处滴。

 

对历史的认知直接影响到对未来的前瞻。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影响和模仿的过程、一个先进驱动力不断渗透和复制的过程。纠结在报表的小小天地里,是不可能在思维和行为上实现超越的。为什么长期比短期在某种意义上更容易预测?因为时间过滤了大量偶然性后,你会看到一些更具确定性的东西。

 

在市场上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且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句话是“最近市场越来越看不清了”。我的想法是:其实从来都看不清楚,何来的越来越看不清楚?没错,经常在一段时间里会发现自己“看得很准”,但每天都会有50%的人“看的很准的”。所以所谓的“最近看的很准”和“越来越看不懂了”真是没差别的。

 

只要在市场里待得时间足够长,总有一个阶段我们会发现自己“有如神助”。这种蒙蔽了很多人的“信心”往往是灾难的前兆。真正的聪明人会(而且必须)分清运气和能力的差别。能力才是让你可持续可复制的终身的伴侣,运气则只是一夜情而已。谁要是以为运气爱上了你,那就杯具不远了。

 

很多人总是关心波动性,而忽略了总目标的达成。就像总是对技巧性的东西着迷,却意识不到最值钱的是规律性的东西。看问题是就现象研究现象,还是从现象看到本质,是能否进步的关键性差异。踏实不是来自短期的收益率,而是每年自己是否都在进步?看不见的努力,未来总会以看得见的结果显示出来。

 

复利的神奇建立在“可持续性”和“避免亏损”两个条件上。不建立在这2个前提条件下的“财富增长”都可能是昙花一现甚至面临一次打回原形的。执着于短期的涨跌波动,真是花极大精力处理P大点儿的事儿。价值投资不是向巴菲特或者哪个大师效忠的游戏,其实我们是忠于复利。不懂这点,背口诀也无用。

 

越来越觉得作为一个投资人纠缠在具体业务细节甚至经营数字上可能并不是明智的。在可能缺乏足够的专业理解和企业具体信息时,过于细致的“预判”往往谬之千里而不自知。但对于企业发展的长期驱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强度、可持续性,及其是否具有显而易见的巨大商业价值,则是可以做到且必须做到的。

 

企业的长期判断比短期更难吗?其实越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企业的经营越是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干扰而呈现“不确定”。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经营结果则极大的与其外部环境的大趋势 自身竞争优势 生意的特性等强相关,而呈现较高的“必然性”结果。其实投资人的情况也是如此。

 

我认为长期预计比短期预计更容易。当然他们预计的“不是同一个东西”:长期关注的是空间、驱动因素以及竞争优势等稳定性因素,这些也许与短期业绩并不完全“同步”,但不能说这是“悖论”。短期的业绩预测反而非常困难,要说对细节和专业的了解没人超得过高管,但高管预测照样经常偏差很大。

 

长期与短期预计的“悖论”是指:长期业绩由短期业绩组成,所以预测不了短期业绩也就预测不了长期业绩。但这里的长期预计并不是“业绩”更不是“精确的业绩”,所以也无需“n个短期叠加”。短期业绩有稳定性的一面,因为具有业务的惯性。但它同时更有易变的一面,因为可以干扰、调节、影响短期业绩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业绩披露日就像企业交出一份成绩单,然后资金蜂拥追捧。追逐业绩属于“可以理解的错误”。正因为可以理解,所以被认为理所当然,而忽略了其本质是“错误”。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理解why?重要的不是追逐,而是业绩爆发之前的洞察力。我不关心EPS高了几分钱,我只关心态势是否如料,且依旧?

 

一个好的公司必须既要做正确的事,也要会正确的做事。前者指事业符合社会发展大势和商业规律,后者指懂战略并能合理调动经营资源来达到目标。如果,它又恰好是“小强”特征(以前讨论过),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持有。而小聪明总会引诱人去做加法,但过后你却发现,所有的加法都做成了减法。

 

人们喜欢用收益率去衡量决策的正确性,但事实上是否是正确的决策与一定期间内的收益率结果并不正相关。关键在于任何决策都无法避免偶然性,而结果(特别是短期的)却可能被偶然性极大的左右。恰当的决策不追求小概率下的大收益,而是避免大概率下的大失败。不理解这点,就不可能分清运气和能力的差别。

 

正确的决策关注推论的逻辑过程、建立在怎样的事实基础上、以及在市场定价前表现出的风险机会比。这些并不能确保你成为收益率明星,但可以最大限度使你不再是“随机漫步的人”。混乱的逻辑碰上恰当的运气可能带来阶段性的高收益率,但如不自知这点,这个收益率只是提供了自掘坟墓的铲子而已。

 

所谓的超额收益,不管是在实业还是投资领域,都必然要建立在某些强大壁垒上。投资人经常叨叨企业的护城河,但有几人评估过自己的护城河呢?商业洞察力、对风险的敏感、对市场定价原理(估值)的理解,是我认为投资中最高的3大壁垒。三者皆备必为杰出投资者,某一面突出也有机会成为优秀投资人。

 

赞 赏

    推 荐 阅 读

  • 微薄投资感悟摘录(四)——水晶苍蝇拍

    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评估对证券投资理解程度的方法:就是现在对“a股10年不涨”最愤愤不平最觉得不可思议的人,你一定要小心他,因为说明他基本不懂证券投资也不了解投资史。也许他...

    微薄投资感悟摘录(四)——水晶苍蝇拍
  • 微博投资感悟(十六)

    注:以下摘自15年12月至16年5月的新浪微博 ———————————————————— 2015年的A股将以其剧烈的波动性和由此延伸的众多故事被记入历史。然而放在3年来看,今年的市场所占的分量高不到...

    微博投资感悟(十六)
  • 高价值企业的奥秘(一):高重置成本

    是什么让一个企业卓尔不群,而另一个企业碌碌无为?又是什么让一个企业长期享受很高的估值溢价,而另一个企业却反反复复始终围绕着净资产做估值回归?   可以是很多,比如...

    高价值企业的奥秘(一):高重置成本
  • 下篇·投资实践:更高效、更愉快、更健康

    下篇·投资实践:更高效、更愉快、更健康 . 《红周刊》:上面您提到个人资产增值的两个阶段,其中2009年-2013年5年间增值4倍,是如何做到的?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的战略性机会是如...

    下篇·投资实践:更高效、更愉快、更健康
  • 微薄投资感悟摘录(八)——水晶苍蝇拍

    糊里糊涂的赚,还不如明明白白的亏。因为前者迟早要沦落到糊里糊涂的亏,亏了都不知道为什么,然后永远原地转圈。而后者则开始有机会走向明明白白的赚了。一时的赚和亏只是一个...

    微薄投资感悟摘录(八)——水晶苍蝇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