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成长博弈者的误区

Peg——成长博弈者的误区
作者:hbwhzs

 

假定有这样一家成长型公司,期初每股收益1元,前面9年业绩每年增长20%,第10年进入平台期(零增长)
如果未来有9年的确定增长,用林奇的peg,20倍不高吧,于是第一年他愿意以20元买入,后面以此类推。
虽然都知道大树不会长到天上,但因为增长的年份如此之长,以至于成长型投资者到第9年的时候认为前面的历史会复制未来,第10年问题出现了:
公司增长突然消失,愤怒的成长股投资者于是用脚投票,给出了10倍的市盈率。
而公司股价从86元下降到43元的时候,显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公司价值并没有变化,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唯一的答案就是成长型投资者不经意间就会为成长支付过高的溢价,这从来都是“成长博弈”者的悲剧起源。
近前最接近的案例是张裕,类似的还有罗莱家纺、天虹商场、广州友谊等。
未来的上述案例不知道会不会轮到今天那些仍然有人愿意支付溢价购买成长预期的云南白药、片仔癀、汤臣倍健、上海家化等。
巴菲特说他从芒格那里学到了用合适的价格买好公司胜过便宜的价格买“烟蒂”,这句话显然遭到了更多的误读,眼拙的我到现在还没看到巴菲特为哪笔他引为经典的投资出过15倍以上的报价。
可以确定的是当价值投机者失去激情离场的时候,真正的投资者的机会慢慢走近。
去年在万科2011年年报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衡量企业股东价值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两个指标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是企业最终所能达到的规模极限,这决定了企业长期的成长性;一个是企业在永续经营阶段的资产收益率,这决定了企业的长期收益水平。
我以为这句话深谙估值之道。

 

unite_zhao:
好文章!
巴菲特说他从芒格那里学到了用合适的价格买好公司胜过便宜的价格买“烟蒂”,这句话显然遭到了更多的误读,眼拙的我到现在还没看到巴菲特为哪笔他引为经典的投资出过15倍以上的报价。可以确定的是当价值投机者失去激情离场的时候,真正的投资者的机会慢慢走近。

 

卢山林:
最近几年风光的成长股投资者应该特别关注这个话题,反正已经有好几个曾经风光的很难翻身了

 

又如何 回复 卢山林:
投的是成长股,不是长成股。成长玩的是小变大,大象是巴老这样的钱主玩的,小散每年百分之二十的回报,真不够改善生活的。

 

hbwhzs 回复 又如何:
钱少不是投机的理由,几年前一个朋友就说过,“钱少不是冲动和乱来的理由……钱少,可能成为钱更少的原因”

 

胖胖鱼丸:
前一句说明了成长的极限(还能吃多少),后一句说明了如果不济,最多亏多少(10倍PE走起)

 

WasteHouse:
苹果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以前被当做成长股,打着滚翻倍,去年开始被市场认定为价值股,股价直降40%。

 

hbwhzs 回复 WasteHouse:
成长股和价值股的估值是一致的,都是公司生命期未来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循着这个思考框架去考虑方方面面,才会避免上述的歧途。

 

投资即生意:
避免成长股陷阱,要密切关注公司的收入和盈利拐点,进入平台期的稳定缓慢成长公司估值要在10倍以下,而不是参考历史的高估值。

 

投资即生意:
茅台很可能进入平台期,买入价格不能超过15倍。

 

hbwhzs 回复 投资即生意:
茅台现在的市盈率不就在15倍上下吗?
我恰恰想说的是,是一些成长博弈者在上年把茅台推上了260元,在那个时点上,他们觉得20倍不到的高护城河公司,况且2013年还有增长,是值得peg一把的,我相信同样是这些人,会在200元以下卖出茅台。而丝毫不考虑200元下面的茅台隐含的长期回报率有多么吸引人。

 

投资即生意 回复 hbwhzs:
完全同意。茅台进入缓慢增长期,15倍以下按悲观业绩预期和悲观缓慢增长评估,是有机会的,再高我就不愿意买了,要警惕按过往的估值给出高价。况且A股市场可投资的优秀公司少,这种稳定型公司未来有给出20倍估值是正常的。按保守的原则,综合业绩增长15%,估值提升30%,保守至少有45%的空间。毕竟有历史性低估的银行可以选择,我就悠着买茅台,慢慢地增加点配置,我正为配置多少而纠结呢。

 

hbwhzs 回复 投资即生意:
我理解保守的原则是只赚公司的钱,不赚估值提升的钱。(巴菲特的荒岛测试,能承受十年不交易吗?)
就茅台而言,需要理解他大致的显性成长期末端盈利的体量,在这个时点上,如果公司停止扩张,就会有大量的现金用于分红或者回购股票,这时候的终值贴现到现在,才是我们愿意为茅台支付的价格。
至于买多买少,是个人长期资金匹配的技术问题。

 

水晶皇: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1989年的可乐就是20倍以上买进的。

 

luyd 回复 水晶皇:
不是20倍。是15倍市盈率,5倍市净率,12倍现金流。平均买价10.96。引自沃伦巴菲特之路。

 

hbwhzs 回复 水晶皇:
巴菲特是1987~1989年买入可口可乐的,这三年收盘价的市盈率分别是12倍、12.3倍、12.9倍,此后可口可乐再也没有回到15倍之下的时候了。

 

hbwhzs 回复 老散:
其实最终都是一致的,窃以为衡量企业好坏的就是roe和roa。
之所以巴菲特不喜欢新兴行业的公司,不是因为资产收益率,是因为这些行业变化太快,他无法预测几年后的市场格局变化

 

hbwhzs 回复 卢山林:
这些案例会引领理性的投资者更多的关注增长的质量、可持续性、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的壁垒。而不是盯着增长调配置,我相信真正的投资一定是自下而上的。

 

又如何 回复 hbwhzs:
谁跟你说投机就是乱来和冲动了,巴老是榜样,但在钱少和年轻时干点输得起的事值.

 

hbwhzs 回复 又如何:
朋友,涉及价值观和信仰的问题我不太想争论、。芒格说:“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而又聪明得太慢”,多读点书吧。你会发现人类和其它动物不一样在于反思,你如果看的更长一点,你会知道即使是几十年的倒退,在人类进步的大趋势中也只是短暂的一瞬,这让我们对于哪怕不属于我们的未来依然乐观。
而这些,是在我有了孩子后慢慢想通的。

 

真人:
索罗斯投资名言说透了成长股参与规则:
1、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2、凡事总有盛极而衰的时候,大好之后便是大坏。重要的是认清趋势转变不可避免。要点在于找出转折点。

 

xingmpeg:
“挑选优秀公司——这只是投资的第一课。会估值——这是股票投资人真正的独有的功夫和水平所在,也是投资人在整个证券市场里的价值所在。“估值”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对企业“价值年龄”的定位。“高估值”是经常发生的,不过很多时候股票的“高估值”并不可怕,例如那些竞争优势处于成长初期的高估值几乎是市场经常性的现象,这些公司往往没什么知名度或亮点,但事实证明这类高估值并不会对投资人产生多大伤害。而应避免的应是那些“致命”的高估值,它们往往发生在公司经营的优势期进入中后阶段,又恰逢牛市时期,这时期的公司往往成为市场上知名度最高类的明星,也最易被大众理解认识并达成共识。”
—-选自福探的投资杂感31
回到楼主前面举的例子,第一年当然应该买,第九年当然应该卖,怎么判断出现在这个企业处于第一年还是第九年,就看各位的企业分析能力了,这也是成长性投资者必须具有的能力。

 

hbwhzs 回复 xingmpeg:
福探的观点一直是觉得买到好公司比好价格更重要,他引用几个例子说明即使是买在几年前的最高点,之后的回报还是可观。
这个问题我以前想过,其实不在于判断第1年还是第9年的问题,在于长期商业经验的认识和积累,福探在天士力上下的功夫不是一般人可比的,高估值买入意味着期待高预期,预期一旦没兑现就可能腰斩。
这不是普通人可以模仿的。

 

xingmpeg 回复 hbwhzs:
没有哪种投资方法是可以让普通人轻易成功的,古今中外哪里的股市都是七赔二平一赚。瞅着低PE而踩进价值陷阱的人多了去了

 

水刃-小胖他爸 回复 xingmpeg:
就看苏宁 海康 估且不论企业的边界 市值的边界就会让收益大打折扣 尤其是其市值远超同行而缺乏足够足够的证伪时 还要防范公司股本变化带来的市值增加降低我们的空间

 

黄浦江水货:
其实还有一个影响,炒股是预期,若大家预期其第10年停止增长,那么第9年乃至第8年市盈率就会降到10倍,而不用等到真正停止增长的那年。此外,因为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不一样,所以很多人会认为其第9年乃至第8年就会停止增长……

 

hbwhzs 回复 真人:
我也是从投机慢慢走过来的,两年前看到wjmonk老师的一段话,不知道贴在这里是否多余:
*******************
1、交易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股票市场的生存期限没有人类历史长,市场经济也是如此;
2、价值投资不是获取最高利润的方法,绝对不会是,但是符合自然之道;
3、价值投资不是什么道德投资,更无所谓什么道德消费,分享肯定没有创造符合道德标准,但窃以为比掠夺还是好些,我本人做投资不去寻找所谓最低点和最高点,合适的价格就是我的要求;
4、我个人认为对独立与自由的想往不应只属于强者,而应属于大多数劳动者。价值投资是属于劳动者的投资方式。我希望的找到的投资方式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投资方式,以便每个人劳动所得的剩余积累(即递延消费)不被各类势力慢慢吞噬。价值投资最可贵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无需高智商,而只需要常识和理性。所以价值投资是我的选择。
…….
对我本人来说,考量资产的质量就必须去把握企业的竞争力,行业竞争格局,管理者的诚信等一系列问题,考量资产的数量就是考量市场规模,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这些问题。
假设回到农业社会的地主模式下,我可能更多的考量是土地的质量,在这种土地上种植何种作物,以及何种作物哪些人种的好,再就是如何把剩余的作物作为资源去开荒获取更多的土地或改良现有土地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收成。这个模式的循环是土地-土地。有一个交易市场,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没有也不影响这个模式。
对交易者来说,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可能考量的是这块土地今年的收成是否有变化,以及其他人如何考虑这种变化,最终目的是通过交易得到法币,完成法币-法币的过程。没有交易市场,交易者就只能转行了。
这两种模式比较而言,从短期内看前者很蠢,一点都不精明。但由于持续研究和不断收集,最后的结果是前者获得了高收益的土地和优秀人才这些最稀缺的资源,后者则拿着一堆法币,如果不做下一个交易,将面临手中的法币被越来越多的法币稀释的风险。同时随着优质资源越来越多的被前者拿走,后者交易的标的素质也会越来越差,从长期看,前者整体的收益就越发明显的超越后者。
现代股份制公司比农业社会的土地的差异性要大太多,所以通过研究找到优秀组织带来的成果也会比在农业社会要明显的多。
归江说的1倍与100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为了阐明两种模式最终结果及形成原因。但这些话,对很多人来说,是无法真正理解的,这种无法理解与智力水准无关。所以归江最后只能得出结论:价值投资是一种信仰。
*****************

 

黄浦江水货 回复 hbwhzs:
现在这股市,不炒还能拿一辈子啊?

 

反应慢半拍:
最近发现市场预期真是个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成长股”,EPS高于预期,PE也是跟着上啊。相反的方向也是,可惜,本人最近遇到了后者

 

hbwhzs 回复 反应慢半拍:
pe是典型的“外部计分卡”,而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现金流,才是值得投资者下力研究的“内部计分卡”,而不是总想在某一个市盈率上把花传出去,在船遇到风浪的时候立刻跳水弃船。

 

反应慢半拍 回复 hbwhzs:
价格高于价值太多了,回归的过程也是个传花的过程啊。价格高于价值太多,仍然持有?

 

释老毛:
好文,写得非常好!成长本身就应该计算入价值,必须接受安全边际、护城河的DCF检验,都是价值投资,没有成长投资,高价追成长股的命运就是迟早被双杀!
在张裕上有过惨痛教训,所以不再为罗莱家纺、天虹商场、广州友谊、云南白药、片仔癀、汤臣倍健、上海家化等所困扰。

 

韦青青青 回复 释老毛:
老毛的言下之意,这些列出来的成长股价格都太高了?

 

释老毛 回复 韦青青青:
曾经都是高价股,有的跌下来了,有的还高高在上。

 

unite_zhao:
唯一的答案就是成长型投资者不经意间就会为成长支付过高的溢价,这从来都是“成长博弈”者的悲剧起源。近前最接近的案例是张裕。巴菲特说他从芒格那里学到了用合适的价格买好公司胜过便宜的价格买“烟蒂”,,眼拙的我到现在还没看到巴菲特为哪笔他引为经典的投资出过15倍以上的报价。

 

又如何 回复 hbwhzs:
芒格给我的理解就是一定要多学科掌握,,融会贯通.雪球一大堆人看书也是只看自己观点相同的,大部分也都是拿铁锤的人,只不过以为他的铁锤无敌,他的锤就是巴老和芒格,但他不知道他和那两位不是一个级别的,等你真的对物质不需要过多追求时在说吧.你建议多读书,证明你还是个好同志,

 

看不见的手 回复 hbwhzs:
“从短期内看前者很蠢,一点都不精明。但由于持续研究和不断收集,最后的结果是前者获得了高收益的土地和优秀人才这些最稀缺的资源,后者则拿着一堆法币,如果不做下一个交易,将面临手中的法币被越来越多的法币稀释的风险。同时随着优质资源越来越多的被前者拿走,后者交易的标的素质也会越来越差,从长期看,前者整体的收益就越发明显的超越后者。”
太赞了,醍醐灌顶啊!!

 

价值魔法 回复 hbwhzs:
史玉柱都已经说出老巴的精髓了。。呵呵,超过15倍PE的不要,看看巴菲特如何说合理价买优质公司就满意的话,可什么时候有超过15PE买的啊。。太多误读老巴的了,还是老史精明。。

 

沉迷星空:
可以确定的是当价值投机者失去激情离场的时候,真正的投资者的机会慢慢走近。
总结的太好了!

 

价值魔法 回复 hbwhzs:
赞同!永远不要为高估值付出金钱,即使它只是天上有人间无,要知道天使有天也坠入凡尘的时候,投资者就得下地狱了。。

 

海边铁匠:
赞万科的那段话。但不同意下面关于成长股压倒性的评论意见。
发表个邪教言论:某些价值投资者在成长股上吃亏,不是因为他们买的市盈率太高,而是太低。当一个成长股处在真正年轻有活力的成长时期,市盈率普遍在25-50PE之间,这时候这些价值投资者是不敢买的。而当一个成长股成长已久,真正确立它的成长股名声,但成长性实际开始放慢,成长空间变小(想想前两年的茅台,张裕,阿胶,苏宁,白药,万科,苹果),因为有远见的投资者开始卖出,市盈率趋势性跌破30,等待已久的价值投资者在20多市盈率买入这些昔日的成长股,然后看着他们的市盈率滑落到10多倍。这时他们检讨自己:20倍市盈率真的是太高了!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多年前那些三十四十倍市盈率买的真正的成长股投资者赚的盆满钵满。
所以,除非是非常非常确定(没有这种时候),市盈率20出头的成长股我是不会买的。这时还不如干脆就去买那些市盈率10倍或者个位数的低估股票,涨了及时抛。

 

hbwhzs 回复 海边铁匠:
你这个言论还真有点误导呢——用特殊性推导普遍性,是很多人自以为“逆向思考”的结果。在你这样的假设下:市场上高市盈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有效市场假设),高市盈率意味着高成长,是不?
难怪次新股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在面纱没有撩开之前就为成长支付了溢价。
但就多数人而言,对区分成长股和“成长概念股“的难度,首先需要的是一种敬畏,这种敬畏就是反应在我们支付的价格水平上。
而正是这种整体估值较低的市场,买卖双方都有比我们市场更多的理性,使得巴菲特在购买标的时,即使犯错了支付的代价也并不大。

 

海边铁匠 回复 hbwhzs:
先争取买一次真正的成长股,然后再来讨论价格和估值高低的问题比较好

 

hbwhzs 回复 海边铁匠:
你怎么知道我的组合中没有你所谓的成长股呢?
你如果真的理解我说的意思,就应该知道我否定的不是成长股的价值,而只是价值博弈者、特别是peg方法的问题。下面这种句型是卖方报告中最常见的吧:
“我们预测公司 2013-2015 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6.5%,41.7%,44.5%,实现EPS 分别为1.88/2.66/3.84 元。对应13 年市盈率为35 倍,考虑到公司在…….的龙头地位及高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这算是本文的缘起吧。

 

待到天晴云散时:
费雪也提到过,市场的空间有多大,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

 

微光破晓 回复 hbwhzs:
我的想法是:“立足于合理的经营性回报,博取超额的资本性回报。” 公司的钱、市场的钱,都要赚。两手都要硬。其实巴神也是这样做的。

 

微光破晓:
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我基本上不会去碰10倍PE以上的东西。如果A股找不到,我就去B股,港股,美股。如果全世界都找不到,我就抱着债券等金融危机!

 

蓝影1221:
可惜,世人往往过于注重前十年的成长,忽视后面的长期稳定期,现金流折现模型就是一个例子

 

听风-春花秋实:
成长股对市场投资者要求非常高:不但要选得好,还要买得好,更要卖得好;市场从来都是公平的,既然有双击,后面就一定有双杀。简单的谈成长股投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企业成长一定是历史阶段性的产物,而不可能是长期特征。

 

平衡风景 回复 又如何:
小散的资金更加可贵,牺牲更加难了弥补,每年20%已经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还不满意?

 

又如何 回复 平衡风景:
就因为不能每年都赚二十,所以小散要趋势投资,有势就多赚,没势就休息。

 

八次方 回复 医药商业:
很经典的描述,这就是估值最应该考虑的重中之重。

 

医药商业 回复 八次方:
投资人对于自己的长期持股,如果能回答这两个问题,估值基本就有数了…..
1)一个是企业最终所能达到的规模极限,这决定了企业长期的成长性;
2)一个是企业在永续经营阶段的资产收益率,这决定了企业的长期收益水平。
我觉得这两个指标的最大优点是它要求投资人抬头看远方,按照你能够看到的远景推测企业的估值,而不是对着倒试镜开车……

 

医药商业 回复 财智力量:
我在想,这两个问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
1)最好找一个长一点的坡滚雪球(市场规模要大)
2)永续阶段的ROE,决定了企业稳定阶段的估值水平

 

疯狂_de_石头:
医药行业不需要停止增长,只要有一年速度降到15%以下,都是灾难性的。PE可以从现在的40左右一下滑落到20左右了。不过投资医药最好的时机是2012年年初,现在讨论医药很多都是后知后觉的朋友。

 

割肉哥:
很多初入市场的投资者,比较容易赚钱的原因,他多数情况是因为平时喜爱的公司,选择他进行买入,进来后他会选择高增长公司,高增长的板块去进行投资,因为刚来市场,肯定胆子比较大,刚好呢,时机进去刚好处在上升浪,结果就赚钱了,那么以后肯定会遇到个挫折,就是举的例子,然后呢,就变成一定要买便宜货的家伙,结果呢,一波牛市来了,还是没有赚到钱,。。。然后就总结出这样的文章。。。。。。

 

割肉哥:
送你一句:路还是得慢慢走,别太快总结,讲故事是股票永恒的主题,泡沫又如何,只是有的人赚钱,有的人亏钱了,证券市场本身就是个财富分配的地方,不是创造财富的地方。

 

四眼仔医生:
1、衡量企业股东价值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两个指标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是企业最终所能达到的规模极限,这决定了企业长期的成长性;一个是企业在永续经营阶段的资产收益率,这决定了企业的长期收益水平。
2、成长本身就应该计算入价值,必须接受安全边际、护城河的DCF检验,都是价值投资,没有成长投资,高价追成长股的命运就是迟早被双杀!
以上两点是精华所在

 

Stephen无为:
还是戴维斯双杀和成长陷阱。再说从86到43也不是一天做到的,价值投资也得做到何时卖出

 

花园之州 回复 Stephen无为:
你这只是占了A股有跌停板限制的便宜,否则的话一天就给你跌到位

 

Bright__Wu:
挺好,安全边际和合理估值,都很重要,而不能仅仅看成长性。

 

王冠RUC:
好文章。只提一个问题:如果选择5到10支成长股作为组合,动态调整仓位呢?我的测算是可以显著提高整体收益率。所以有时候还真不敢看空但斌和林园。

 

hbwhzs 回复 王冠RUC:
所谓的“动态调整仓位”,和“波段”、“趋势”是一个范畴的,都是假定自己具备足够的择时能力和跳船本事,这是“聪明人”喜欢的事情,而我定义自己只是普通人。

 

王冠RUC 回复 hbwhzs:
我没表述清楚,我所谓的仓位调整,只需在每年末将10支股票仓位均摊即可。按照主题中的假设组合收益率每年达到13%,十年表现要好于持有单一成长股的期望收益率。分别是3.39倍和2.58倍。

 

hbwhzs 回复 王冠RUC:
你这些都是跑排名的思路。要注意的是,博弈的时候不要被博弈了。
真正的投资是自下而上、一事一议的,不是所有自己有把握的品种正好有合适的价格可以买,所以真正的投资者的仓位经常是非常集中的。
在商业经验和公司研究水平还在低阶的时候,适当的分散和相对低的价格都是避免长期风险的技术手段,但这不是最终的投资状态。

 

Julian-Z:
发现那些喜欢“捡烟蒂”的价值投资者真的很烦人,时不时就摆出一副训诫的面孔来教育成长股投资者。其实投资方法本就无所谓好坏,有人善于挖掘价值,有人善于跟踪趋势,有人长于捕获成长企业,只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就好。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业绩无疑是检验投资水平的唯一标准,所以又何苦偏要将天下的投资方式归于一统?
至于楼主所提出的担心,我觉得大可不必:
1.喜欢挖掘成长股的投资人大多都知道企业的高速成长不会永续延伸,而之所以有人踩雷而有人没踩无非是因为不同投资者对企业成长周期的判断存在高下而已。如果因此就对成长股敬而远之,那只能说是因噎废食;
2.在中国股市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群所谓的”价值投资者“:他们见到一家处于上升周期的好公司却总是嫌它估值太高而不愿买入,于是从高速成长的第二年开始一直给它打上“太贵”的标签,直到第十年公司成长期遭遇戴维斯双杀时才出来得意洋洋地说:“看吧,我很久之前就说它的估值太贵,现在果然跌惨了”,与此同时再洋洋洒洒落笔千言写一篇“正义虽然迟到,但它永不缺席”。请问,这是成功的投资者还是可笑的预言家?他与一个尽心挖掘成长潜力股并在努力在成长周期结束前离开的投资者相比,谁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3.这群“价值投资者”的另一番可笑言论还包括:“我承认A股里有好的成长企业,但问题是普通投资者能挖掘到的几率有多少?” 请问你既然这么肯定自己挖掘不到好的股票,那又为何来参与二级市场?一个只想靠“捡烟蒂”为生的投资者在股市里存活的几率又有多大?

 

hbwhzs 回复 Julian-Z:
看兄台的情绪好像有点波动。把你前面几句话拿掉,心平气和的交流是不是更好?
这样说吧,正是因为感觉到了成长的价值,才引发了我这几年在投资和估值上的反复思考。
关于本帖有2点补充(还是这个案例):
1、 合理的估值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思维方式:公司生命期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
在本例中,需要的是测算天花板的高度(平台期或者进入永续增长期),并推测可能性大小。再根据平台期的常态现金体量测算可支持的市值规模,再贴现到现在。
如果显性增长期不长或者看不清,那就需要更保守的估值
2、 公司进入平台期,没有增长有没有价值?
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巴菲特为什么在1998年之后仍然持有可口可乐的地方。
我的理解是因为巴菲特使用的是“内部计分卡”,他衡量这笔投资的绩效是以他原始投入本金计算的roe和现金分红率,而不是“外部积分卡”——由市场情绪和偏见反映的股价。
基本没有增长的公司(平台期)到底有没有价值呢?
只要roe足够高并且充分分红或者回购,哪怕没有增长也是有价值的。
我开始是怀疑,现在是坚信,巴菲特和段永平老师把这个问题已经说透了:
***************
我们要寻找的生意,是在稳定行业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如果它的成长迅速,更好。但是即使没有成长,那样的生意也是值得的。我们只需简单地把这些生意中获得的可观收益,去购买别处类似的企业。这里没有什么规定说,钱是哪儿挣来的,你就必须花在哪儿。事实上,这样的做法通常是一个错误:真正伟大的生意,不但能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回报,而且在任何持续期内,不用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再投资,以维持其高回报率。——2008年巴菲特致股东信
但就算是不再拥有成长潜力的企业,依然可能具有价值:只要这些企业依然能创造”出色的获利”。————2004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
巴菲特:增长必须是”有利可图的”增长才行,所有投资都应当基于这一角度,我们并不排斥增长缓慢甚至没有增长的公司。 ——2011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
不增长的公司不等于没价值!比如有家公司一年赚100亿,没负债,没增长,年年赚100亿,现在市值100亿,你投吗?投的算不算价值投资? ——段永平
**************************

 

nterotis 回复 Julian-Z:
一个只想靠“捡烟蒂”为生的投资者在股市里存活的几率又有多大?
==============
这句话武断了。一篮子“烟蒂”的投资的风险收益比还是非常可观的。这里的重点是一篮子而非一两只.

 

Davis_double:
一个是企业最终所能达到的规模极限,这决定了企业长期的成长性;一个是企业在永续经营阶段的资产收益率,这决定了企业的长期收益水平。
成长型投资者不经意间就会为成长支付过高的溢价,这从来都是“成长博弈”者的悲剧起源。

 

单反outside-in:
所谓的成长性投资,追逐高估值企业,和投机中的击鼓传化差不太多,只是这样的投机显得更像投资,还被很多人看好,这些人还振振有辞的说拥有了好公司好股

 

大头78:
文章不精彩,Z总的回复却很精彩,学习了。
自己找不到价值,却说世界上没有价值。
看不到企业的成长,却简单预见企业未来一定会死掉。
不会个性化对企业的估值,却天天和自己手中的周期股比较估值,从而自怨自艾。
炒股假如那么简单,这个世界早就充斥着大富豪了。

 

Julian-Z 回复 大头78:
呵呵,大头兄的总结非常精辟,投资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最后遇到你:
其实将lz的讨论拓展开来思考,如果能在成长的第一年买入,到第九年的时候将获得超过4倍的收益,即8年4倍,这将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这笔投资之所以不错是因为
1、买入价格合理(既没有高估也没有低估)
2、买入时间早(需要眼光,在发现成长的第一年买入)
3、运气好(连续增长了九年)
4、有耐心(成长的道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个别年份有波动导致期间价格有可能剧烈波动,要有拒绝波段操作诱惑的定力)
5、要懂的适可而止,估算到成长的天花板大概在哪里。(如果一个股我持有九年估计我会爱上它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在第十年的时候有可能股价腰斩我也继续持有)
6、最关键的一条,这是一个真正的成长公司,由诚实的人经营。如果公司财务造假,则成长都是浮云……
结论:这么看来,成长投资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南海一凡:
成长型投资,价值投资,成长也是价值!为什么总是害怕被双杀,不管什么投资,该杀的时间到了一样会被杀。。。。。。。。死法都差不多

 

 

来源:https://xueqiu.com/8489104454/26239660

 

赞 赏

    推 荐 阅 读

  • 【噬血本质——正确认识A股市场系列一】

           本帖为九姑娘不定期编辑整理@工玉 公开股票投资文章、文段、言论(后面不一一注明出处。)的专题贴,藉此成为自己和淘股吧众多中长线投资或投机追随者进步路上汲取营养的...

    【噬血本质——正确认识A股市场系列一】
  • 邱国鹭:返朴归真,回归投资的本质

    邱国鹭:   感谢格上财富和招商证券的邀请,各位来宾上午好!过去两年的资本市场比较不平静,股市也经历了一些大起大落。在大起大落之后,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邱国鹭:返朴归真,回归投资的本质
  • 天道骑牛:如何预测公司未来业绩增长

    投资成长股最大的难点就是对未来业绩的预测,之前有不少朋友问我如何预测,其实我也是才疏学浅,半个新人。投资是门很深的学问,这里我暂且抛砖引玉,希望招来凤凰,引来山人!...

    天道骑牛:如何预测公司未来业绩增长
  • 炒股养家心法–汇总

    炒股养家心法   1.本人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对市场情绪的揣摩,进而判断风险和收益的比较,并指导实际操作,故暂名曰心法。 2.高手买入龙头,超级高手卖出龙头。 3....

    炒股养家心法–汇总
  • 韩志国:股市的本质就是泡沫

    韩志国:股市涨势不高、不快、不过 (2007-01-31 21:04:36)   第一个观点,泡沫与股市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股市的本质就是泡沫,没有泡沫就没有股市,没有泡沫也就没有市...

    韩志国:股市的本质就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