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的四个定律

我们常说,给公司估值就如给人算命,是个永恒的难题。估值的困境就在于,世界上没有人能预知未来。即使股神巴菲特也一样。2008年,巴菲特花了24.4亿美金买了两间爱尔兰银行的股票,但因为次贷危机的加剧,公司基本面恶化,年末他只好把股票低价卖出去,2.7亿美金,损失了89%。彼得·林奇也说过,任何投资本质上都是赌博,些许的差别在于胜面概率,但永远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即使坚定了价值投资信念,也不要信心百倍的认定找到了打开宝藏的密钥。即便如格雷厄姆此等价值投资之父,也躲不过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

 

可见,估值时我们至少面临两大障碍:一是人会犯错,二是公司是动态的。没有人能永远正确的估值。不过,投资就好比一系列“商业”击球,我们能做的就是可以在有把握时候再挥棒。同时应该明白,要对某些公司正确估值确实是不可能的。而对某些公司估值,确实是可行的。我们需要的就是选择自己能力圈内的公司进行估值。以下四个定律,给出了摆脱估值困境,提高估值准确率的一些建议。

 

1、估值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估

公司就如人一样,也有它的生命周期。所以初创期的公司就好比刚出生的婴儿,要估算出它们的合理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个人说自己能正确估算出每个公司的内在价值,他不是疯子就是骗子。  估值的最高境界不是万能,而是无为。有时候不估值就是最好的估值方法。譬如,巴菲特在网络股狂潮中,就坚守自己的能力圈。他在股东大会上坦诚地说:“我们了解科技产品,也了解它们对人类的益处,只是不理解科技企业未来10年会如何发展……你可以了解钢铁、房屋建造,但让你分析一家房屋建造商未来5年或10年的发展前景则是另一回事。理解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会有什么问题,但预测企业未来10年的发展前景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并非我们不去尝试理解科技股,只是我们无法理解科技企业,我们看不清它们的未来。对我们来说,有许多事情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  要提高估值的正确率,最关键的就是坚守我们自己的能力圈,尤其是选择那种业务简单易懂的公司。彼得·林奇也倡导关注自己工作、生活密切接触的行业、公司,本意也就是这样的公司你更能看的懂。

 

股掌v ps: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2、定性与定量

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而未来永远是个未知数,所以内在价值只是一个估计值,而非精确值。而且内在价值还是一个动态值,会随着利率、竞争等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那些证券分析师经常把每股盈利精确地算到几毛几分,显然是个“精确的错误”。而在估值时,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我们需要的是确定性,很多时候通过公司竞争力,发展前景等定性分析,更能把握公司的价值。而每年现金流是多少,折现率取多少等定量分析却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我们估值时,应该专注于选择那种有强大“经济护城河”的伟大公司。因为一个随时可能破产的公司,再精确的定量分析还是难以避免投资亏损的风险。记住,在投资上,罗盘比时钟更重要,但究竟重要多少,这个平衡度是我们追求的价值投资核心所在。

 

3、避开增长率陷阱

成长股一直是大家追捧的对象,我们估值时要注意避开增长率陷阱。事实上,如果一个项目前期投入超过了建成后其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成长反而会摧毁企业的价值。那些分析师口口声声将“成长型”和“价值型”列为两种投资风格,只能表现他们的无知。成长只是价值评估的因素之一,一般是正面因素,但有时是负面因素。  估值时候,一定要合理地估算增长的价值。避开定价过高的股票,避开过度竞争的产业,才是成功之道。彼得·林奇、波顿·马尔基尔都不喜欢热门股,本意也就是这些股票普遍定价过高,而非排斥成长股。热门概念股其中不乏有些伟大公司,但同样有数量不少的滥竽充数者,一旦糟糕的业绩本性暴露,迎接投资者的就是戴维斯双杀,风险不言而喻。但并不是说因此就应转向价值取向的极端,唯够便宜、够低市盈率才买,行业成长性和公司优异性比纯粹的依靠财务报表估值更重要。成长是价值评估的因素之一,但这个因素是很难量化的。那些主张投资市盈率不超过20之类精确数字的价值投资者,在我看来没有很好的理解“大概”这个词的内涵,是很难抓住A股中的超级大牛股的。

 

4、安全边际

对公司估值,本质就是用人的有限理性去挑战未来的无限不确定性,犯错在所难免。如何摆脱估值的困境,提高估值的准确率,安全边际是最重要的方法。所谓安全边际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通过在大幅低估时买进的方法,投资者可以减少估值错误带来的损失。所以安全边际之内的区域,才是投资者的“击球区”。价值投资就是要在成长性和估值水平的矛盾中前行,重要的是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度。了解自己的承受能力和技术水平,保持良好的心态,获得合理的、可持续的收益并非难事。

 

股掌v ps:人类最大的悲哀,是用有限的知识判断无限的未来

赞 赏